一本書主義
考試相關

國考概念解析─何謂考試的「一本書主義」?真的只看1本書嗎?

以前小魯我準備重大考試時,查網路資料常常會看到網友經驗分享「一本書主義」,

當時我還不解其意,單純理解成─「一本書主義應該就是只看一本教科書吧?」

在歷經大大小小的考試(像是國考)後才慢慢了解…為什麼大家要講一本書主義。

是後才理解,當時認為的一本書主義其實不夠全面,所謂的一本書主義「不是單純只看一本書」。

以下,犯罪果會跟大家介紹「我所理解的一本書主義」。以及這招的適用時機。

最傳統的一本書主義─國民教育模式,把一本教科書讀到爛熟

其實如果從小受國民教育的朋友們,我們一直都是「一本書主義」,

像是我們國小上課第一堂就會拿到該學期的教材。接下來整學期的授課內容就是以該教材為主。

考試的範圍大概也不會超過那本教材太多,頂多老師會把課堂補充的內容加到考試中,

測驗學生課堂間有沒有認真聽講。

相信99.9%的人都歷經過這段歲月,所以……這就是我們最早接觸,也是最傳統認知下的一本書主義。


如果使用參考書、講義,算不算一本書主義?

很多朋友上了國高中以後就開始補習,補習班會發自己做的講義,那這種算不算?

犯罪果認為─「算」。只要有一本/一部/一份當作基底。

其他的講義跟輔助資料都是用來強化或解釋基底教材的,都算一本書主義。

不會期初發A課本,期末考突然說本次範圍是從B課本出。

這樣的模式就算。

國家考試為什麼推薦一本書主義?可以同時看好幾本教材嗎?

講回大家最關心的國家考試,國考因為範圍大,考的方式又不太一樣(光四等跟三等以上就差很多),

而且重點是「考上」而不是拼最佳紀錄。所以理論上「愈快考上愈好」。

這時候一本書主義就有它的意義及優勢存在。

第一,新手不要貪多,從一本入手比較容易打地基。

通常國考考生來自各種科系跟領域,換言之幾乎都會碰到不太熟甚至是完全陌生的科目,

像是國家考試一定會考基礎法學知識,除非是法律背景出生,不然幾乎都要重新念。

選擇一本適當的教材當做基底,學起來才有辦法排進度。

不然光法學緒論一本書囊括憲法、行政法、刑法、民法等各種法規,

難道要把所有法規都借一本磚頭書拿來K?如果真的那麼做大概就準備落榜了,

考試雖然是學東西,但不是在做學問,所以要計算自己的進度跟效率。

一本書才容易衡量範圍。

第二,鎖定一本書才不會混淆觀念,不然同一科一次看四本,就算是同法規,

四本書有深有淺,甚至法條見解甲說乙說南轅北轍,初學者這樣搞一定學不下去,

最後就是打亂自己學習節奏,打退堂鼓或乾脆擺爛放棄。

考不好通常不是學得不夠多,而是學得不夠熟。把一本念到8成精,

會比很多本都掃過好。所以完全不推新手同科目挑一堆參考書籍同時看。

理想的一本書主義教材有什麼特色呢?我該怎麼選擇適合自己的教材?

由上述的介紹大家應該可以發現─找到一本好的基底教材/課本有多重要。

問題來了,新手根本不知道怎麼選。其實…選一本好的教材跟挑鞋子一樣,要試穿過才知道。

通常有以下特色:

  • 整本書都是作者用心撰寫,用自己的話語、邏輯去詮釋,且邏輯一致,不會前後文不通的情況。
  • 採用主流論點,或至少論述是以主流論點為主,不然考出來你寫了一個超級冷門的觀點,不太有利。
  • 這本書自己要看得下去,有些大師仰之彌高,但對於新手來說卻難度過高,雖然是好教材卻不是適合自己的教材。
  • 作者最好是這行的大老,因為通常大老的門徒眾多,做為考題的機率也會大大提高。

最重要的大概就屬「看得下去」跟「著書嚴謹」兩點。

很多國考補習班老師藏頭藏尾用一些匿名,到底有沒有碩士學位、律師證照或是國考經驗也不知道,

寫出的書籍就沒有脈絡,東抄西抄,看起來很厚很大本煞有其事,

其實本質就是一坨資料參揉在一起的屎。

所以不用過度迷信「愈厚、愈難、愈複雜的書愈好 」 。

好的著作以簡馭繁,而不是已簡愈煩。以犯罪學為例,至少60幾種學說,考生需要全背嗎?

如果有老師跟你說把這些全部背下來,你趕快換題材或是換老師,

好的著作會把8成的心力放在最重要的20%比例上,也是最常見、考到爛掉的基本。

不會這20%考生就準備去吃土。把那10幾種背到爛熟,剩下時間才是去解決比較不常見的考題。

理論跟學說東西並不是愈多愈強,或是跟遊戲王融合卡一樣,加在一起就會更猛。

多的是加在一起討論反而很奇怪甚至自我矛盾的情況。

專注在重點,自己能讀得下去才是王道。

而嚴謹度可以從老師的引述、資料來源、譯名、個人心法等地方看出。

以志光的犯罪學老師霍華德為例,一本課本可以寫到同名學者譯名不一樣、

註釋幾乎都用如前註,甚至連不同著作也用這招,我也真的服了。

反應在他上課也有同樣的問題,口誤跟學者名稱講錯的地方比比皆是。

讓人懷疑他到底有沒有在認真從事補教業…?還是真的是現職監所管理員偷偷出來兼職,

所以不敢露臉?

相對犯罪學領域的大師-許春金老師的著作就是大開大闔,很有系統的把各學說娓娓道來。

不會有一種抽離破碎感。看他書就會覺得…喔,原來這就是犯罪學。

好的著作整體感會特別強。對考生來說也會很有幫助。

許春金老師跟蔡德輝楊士隆老師的犯罪學J
碰到兩本以上的經典教材時,先選擇任一本當作基底書

如果真的要參考兩本以上著作,如何貫徹一本書主義?

雖然筆者強烈推薦以一本書當基底,但如果碰上某些學科…

像犯罪學同時有兩本「聖經」─許老師跟蔡老師的著作,

兩本書結構都很完整但方向頗有差異,這時候怎麼辦呢?

其實很簡單,還是「挑一本書當基底書」,至於選許老師或蔡老師的書都沒差。

另外一本的重要補充內容就寫到基底書中,現在你就擁有一本完整的參考書籍。

這就是「變型」一本書主義。

到了這個水準以後,其實就可以往下一個階段邁進─進化版一本書主義。

進化版一本書主義─做出只屬於你的複習筆記

痛苦的第一遍看完後,或是同樣科目你已經有一定程度的熟練度(甚至是考第二年以上),

已經不是懵懵懂懂的學科雛鳥了,

這時後就可以開始整理屬於自己的專屬筆記了,無論是基底書或是拿來補充的內容,

通通可以寫進筆記裡,

至於多寡、深淺,就自行拿捏。到考試前就可以直接看這本精華筆記,其他就不用看了。

結論

所謂的一本書主義不是只看一本書,而是「以一本書當作基礎」,並把補充資料或是延伸閱讀放進去,

先以該書的內容做為第一版的學習主軸。如果考科範圍比較大,同時有二到三本不錯的經典書籍,

還是先以其中一本為主,其餘本的內容則作為補充內容加到基礎書籍中(看是用便利貼還是直接寫,都可以)

看到一定水準的時候,就可以開始整理筆記,而這本筆記就是考前的參考標的,

甚至進考場前的2~30分鐘,就看那本筆記。

到這個階段,就是最終也是最進化的一本書主義─你已經做出只屬於你的知識體系。

而考國考,通常都會歷經上述的階段,只是每個人的狀況不太一樣。

附帶一提,如果是研究所等級以上的考試,方法又不太一樣喔。這篇是聚焦在國考上。

千萬不要誤會了。

而大家對於一本書主義有別的想法或回饋,也歡迎大家在底下留言喔!!